借助文化场馆、数字文化“充电”、静心——
百姓过了个文化春节
农历癸巳年春节期间,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写福字”“猜对联”活动成为小读者的最爱。 索传军 摄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春节假期结束,记者从各地文化部门、文博场馆了解到,各文化场馆春节期间照常开放,除了以走亲访友、休闲旅游、逛街购物等传统方式欢度春节外,很多民众选择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充电”、静心,过一个更有文化味的新春佳节。随着我国文化场馆在硬件设施建设和人性化服务方面的进步,特别是免费开放等措施的出台,走进文化场馆成为人们欢度新春的时尚选择。
纷至沓来迎接待高峰
今年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接待观众10万人次。“以零散游客为主,举家出游的观众居多。许多观众都表示,大冷天的,又有雾霾,不适合户外活动,正好博物馆有这么多展览和活动,趁放假来好好转转,很有意义。”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观众对今年春节期间博物馆开放的措施表示了欢迎。据了解,春节期间到故宫的观众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从除夕至初六总接待量近32万人次。除夕至正月初六期间,有3万余名读者走进国家图书馆,读者数量同比增长91.6%。其中,正月初一到馆读者就达2317人次,一些读者当天早早地在国家图书馆门前排起长队等待入馆。上午8点半开馆时,国家图书馆主要领导和馆员向首批到馆的读者拜年,献上了新春祝福。
在海南,有不少海口市民举家前往文化场馆感悟历史、体验文化。记者了解到,海口市博物馆、五公祠共吸引2万多人次参观游览。重庆的博物馆、图书馆春节期间也迎来接待高峰,其中红岩联线接待观众40.3万人次。上海徐汇区天平社区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刘月兰说,如今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过个“文体年”是一种健康时尚的度假新模式,群众可以在阅览室里读书看报,在“名家坊”剧场里欣赏评书段子……
围绕活动下足工夫
记者发现,为吸引更多观众春节走入文化场馆,很多博物馆、图书馆对举办的新春活动下足了工夫。纺车织布、盘鹰表演、手绘年画、皮影舞春……春节期间,河北省石家庄美术馆每天都人潮涌动,活灵活现的年俗展示让这里年味十足。“今年的年俗展示因这些老物件而更让人感动。看,这辆纺车一下子就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谈固小区的张金柱老人指着面前的花布染织展示热泪盈眶。
2月15日,当记者来到海口市博物馆,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该馆举办的“日本侵占海南期间文物史料展”等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在古城西安,继春节前“春节帮兄弟回家——帮助农民工网上订票”、书法家义写春联送读者等活动外,西安图书馆还开展了新春读书会、免费电影专场等活动。
据了解,今年春节北京首度推出了“博物馆过大年”活动,全市54家博物馆共推出100余项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到博物馆过大年。国家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和需求的观众,推出了一系列教育体验活动,其中,“‘博物馆里画吉祥’让体验者动手自创吉祥图案。‘古代陶器’则结合博物馆历史文物及文物修复工作的特点,让大家用文物模型碎片拼接和修复陶器,这些活动都很受欢迎。”国家博物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家图书馆的年画展览、“灯谜过大年”“网络书香过大年”等绿色、热闹的新春活动,也受到了读者追捧。
送上数字文化大餐
除了有形的文化场馆提供的服务,文化共享工程这样的虚拟文化殿堂,也在新春及时为百姓送出了新年大餐。春节期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文化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开展了“数字文化 共享如e(意)”春节系列文化惠民服务活动。
各地共享工程分支中心、文化馆站依托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共享工程平台,开展了免费为农民工提供网上购票服务,优秀影视作品展映,返乡农民电脑技术培训,网上对春联、猜灯谜等活动;组织文化工作者走进农村、社区、部队、养老院等进行节日慰问,通过放映电影、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书法家现场书写春联、赠送公益年画、文艺表演等形式,把文化信息资源和服务送到了基层群众特别是留守儿童、老龄群体、残障人群身边。
此外,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寒假期间还通过国家数字文化网和各地公共电子阅览室,面向中小学生推出的“新起点·自主学习精品课程”“知识视界”等新资源也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