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快报 社会文化 文化共享工程 艺术舞台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 文物博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交流 文化论苑 文化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论苑 > 本地讨论
厦门,一个文化分裂的城市(下)
来源 : 作者:黄绍坚 发布日期: 10年11月17日

学校、工部局律例、唱诗班和音乐之岛

——厦门文化“西方化”的另一面

但是,如果以为鼓浪屿上只有闽南人的福临豆、炸枣、烘炉扇和“闹个不停”,那肯定大错特错。在小小的、面积仅有1.87平方公里的鼓浪屿岛上,曾经聚集了整个闽南、甚至大半个福建的精英。民国时期,鼓浪屿上的文化积淀,一度发展到堪称辉煌的地步:汉字拼音方案第一人卢戆章、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马约翰、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林巧稚、英国皇家艺术家协会首位外国会员、油画家周廷旭……每一个名字,都熠熠生辉——只是,这种洋人庇护下的辉煌,在今天看来,不免令人感慨万千。


民国时期鼓浪屿上的英华书院--选自洪卜仁主编《厦门旧影

1901年底,时任厦门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习辛盛(C. Lenox Simpson),向英国当局汇报厦门海关十年工作时说:“英华书院座落于鼓浪屿岛。楼房和场面很壮观,是按照其现在的目的设计的……1898年,该书院的工作以一种踏踏实实的作风,由伦敦会(即教会组织‘英国伦敦公会’)的成员们着手开始了……书院开设有基础课程、商业课程和科学课程。商业课程包括书写信函、缩写、打字、记账及政治经济与商业的会话。科学课程包括化学、天文学、自然科学、数学教育和心理学。学生还上音乐课、体育课和击剑课”想想真让人感叹,1898年,鼓浪屿“英华书院”创办(这是民国时期鼓浪屿上著名的“英华中学”的前身)、英华学生开始学习科学、音乐和击剑课程时,“我大清”连糊弄事儿的“清末新政”都还没开始呢。


(民国时期鼓浪屿厦门救世医院--选自洪卜仁主编《厦门旧影》)

也在这一年,美国归正教会的传教士郁约翰(John Otte),在鼓浪屿上创办了西医“厦门救世医院”,1899年开设医院的妇女部“威廉明娜医院”,1900年起附设“厦门救世医院医学专科学校”,俗称“鼓浪屿医专”,学制五年


1940年,鼓浪屿“怀德幼稚园”毕业生合影

同样在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牧师韦玉振夫人韦爱莉在鼓浪屿开办幼稚园,命名为“怀德幼稚园”(即今鼓浪屿“日光幼儿园”的前身),这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幼儿园。1900年,继办“怀德幼稚师范学校”,俗称“怀德幼师”,专门培养幼儿园师资力量。这应该也是中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育学校。

其实,鼓浪屿岛上现代中、小学的创立,更早于此。1844年,由英国伦敦公会传教士施约翰(A. Stronach)创办的“福音小学”,是鼓浪屿上最早的小学1846年,伦敦公会传教士养为霖Wi11iam Young夫妇在厦门兴办女塾,这是厦门最早的女子学校据说也是国内最早设立的女校之一1860年,英国长老会在鼓浪屿创办“乌埭女中”(即民国时期鼓浪屿上著名的“怀仁女中”的前身。随后,林语堂曾就读的鼓浪屿“养元小学”(1889年创办)、林巧稚曾就读的“海滨女子师范学校”(1905年创办等学校,陆续建立。进入民国之后,1921年,鼓浪屿上又增添了一所著名的“毓德女中”


(1934年鼓浪屿“毓德女中”“孤帆社”合影)
 
鼓浪屿上著名的“毓德女中”旧址

1921年,是厦门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年份。


(1936年,“商办厦门自来水公司”股票)


(1928年3月,厦门自来水公司收单)

这一年,印尼华侨富商黄奕住发起创建厦门自来水公司。5年后(1926年),厦门老市区用上了自来水。1932年,跨海自来水管道和泵站建成,鼓浪屿居民也用上了自来水。至此,作为“万国租界”的鼓浪屿,已成为一个小小的现代化城市:1903年,鼓浪屿工部局成立,鼓浪屿开始了正规的市政道路建设和公共卫生管理,约百只注册的小舢舨,承担起厦、鼓间通航的重任(厦鼓轮渡,直到1937年7月才通航);1907年,林尔嘉独资创办厦门德律风公司,鼓浪屿通上了电话(但直到1923年,厦、鼓之间才通电话);1913年,上海英商韦仁洋行获得专利,鼓浪屿亮起了路灯和电灯1926年,鼓浪屿“中山图书馆”成立……


(1935年12月,鼓浪屿中华电气公司电费通知单)

同样在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私立厦门大学,在厦门岛内成立。也是在这一年,陈嘉庚先生将在集美创办的各类学校,统一定名为“集美学校”。此前,在厦门岛外集美,陈嘉庚先生和胞弟陈敬贤先生早已建立起从幼儿园到中专的多所学校:1912年,创办集美小学(即今集美小学);1917年,创办集美女子小学;1918年,创办集美学校师范部、集美学校中学部(即后来的集美师范学院和集美中学);1919年,创办集美幼稚园(即今集美幼儿园);1920年,创办集美学校水产科、航海科和商科(即后来的集美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和集美财经学院);1921年,创办集美女子师范学校。其后,学校规模仍在扩大:1925年,创办集美农林学校;1927年,创办集美乡村师范学校;1953年和1957年,又创办集美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和集美侨属学生补习学校(后两校合并,成立著名的“集美侨校”,即今国立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这些学校,如今以“集美学村”之名,名满天下。到厦门旅游的人,大约都去过。


(1938年1月,鼓浪屿工部局产业税收据)

都说今日厦门人的素质较高,原因之一,显然受益于厦门原有的深厚的教育底蕴。而另一方面,厦门人的守法精神,说来尴尬,却和公共租界时期《鼓浪屿工部局律例》及作为其补充的《告示》,密切相关。

今天,回看这部制定于1903年的《律例》,除了民族屈辱感之外,不得不承认,这部《律例》指导思想之先进、规定之细、可执行度之高,即使今日的法规也有不如之处。

《律例》中,有些涉及社会公德,如:“鼓浪屿公界内,凡有畜养鸡、猪、牛及一切家畜等类,理宜约束,不宜放在路上肆行;因有违碍本局章程,除出示禁后,倘有不遵示禁,仍将此等家畜放出肆行糟蹋公路,一经本局巡捕触见,即将此等畜类充公,并饬传畜养主人到会审公堂理罚不贷”;“本公界内不准居民于夜间十一点至晨七点以内燃放爆竹及种种花炮”;“本公界内不准楼屋墙壁或街道等粘贴广告或表显非礼图绘及种种不适当之物,违者即拿办不贷”;“不准乘脚踏车于人烟稠密之处,以致伤害行人,违者拿办不贷”;“本公界内,无论何人,不准任意大声嚷酒,以碍治安,违者立即捕办不贷”……

有些,涉及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如:“于本公界内不准非法拘捕,以致惊惧居民,违者即拿办不贷”;“本公界内不准居民逾入私界,违者定必拿办不贷”……

有些,涉及鼓浪屿公共事务管理,如对在鼓浪屿建筑、采石、开旅馆、办牛奶厂、屠宰牲畜等,均有详细规定。

还有一些,涉及到工部局自身的行政管理,如对工部局办事时间的规定、对工部局巡捕职责的规定。

甚至,还包括对卫生做出详细规定的《牛奶瓶之涤法》,以及避免劳务纠纷的《码头章程》、《双桨小船规则》和《轿馆章程》

对于《律例》及其影响,厦门地方史研究专家李启宇先生曾作过精辟分析:“经过多年的文化浸淫,在不知不觉之中,厦门岛上的岛民们发现,鼓浪屿人变得‘斯文’了。厦门话中的‘斯文’,实际上就是温文尔雅的意思。在厦门人的眼中,鼓浪屿人讲卫生、爱花草、守秩序,一般不乱嚷嚷,也不大惹是生非。客观地说,鼓浪屿人性格特征中‘温文’的培养与形成,得益于‘规例’(指《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规例》)和‘律例’(即《鼓浪屿工部局律例》)的约束;‘尔雅’的成分则有赖于宗教文化的熏陶。”李启宇先生还说:“在教堂唱诗班的影响下,鼓浪屿人开始与钢琴、风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接近,音乐开始成为鼓浪屿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李启宇先生所言不虚。1975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林语堂先生,在他的《八十自叙》中,依然深情回忆起鼓浪屿对他的影响:“我对西洋音乐着实着了迷。我是受了美国校长毕牧师夫人(MrsPitcher)的影响。她是一位端庄淑雅的英国女士,她说话的温柔悦耳抑扬顿错,我两耳听来,不啻音乐之美。传教士女士们的女高音合唱,在我这个中国人的耳朵听来,真是印象深刻,毕生难忘。”


(民国时期的明信片--鼓浪屿的西式婚礼)

鼓浪屿上的音乐传统,延续至今。以我自己为例。1960年代末,我出生在鼓浪屿岛上,从7岁起,我开始学习长笛。现在想想好奢侈,记得每次到老师那里上课,都得交一块半的学费——当时一块蛋糕才要一毛五分钱、半两粮票;而我爸当年是“右派”,我们家家境之困难,可想而知。我真的很感谢我父母。


(1936年鼓浪屿“三一堂吟诗团”合影)

我的经历,不过是沿续了鼓浪屿岛上前辈的经历而已。我曾采访过位于鼓浪屿的厦门二中退休英语教师朱昭仪老师。出生于1919年的朱老师,194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至今耳不聋、眼不花,除了背部略驼之外,她老人家优雅、健谈、精神矍铄。朱老师的父亲朱鸿谟先生,曾在著名的鼓浪屿“毓德女中”任教长达21年之久,是鼓浪屿“三一堂会”的倡建者之一,也是著名的“三一堂会吟诗班”的组建者之一。“我就是‘三一堂会’第一届吟诗班的成员。”说起往事,耄耋之年的朱老师,依然自豪无比。

鼓浪屿之波,就这样镌满了音符,一百多年来,一直荡漾在东海之滨,荡漾在厦门这个城市的灵魂深处,荡漾在外地人对厦门的想象中。(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11时51分改定)

 

尾声

2010年2月23日,《厦门晚报》上的一则报道,再次引起厦门人的关注:《鼓浪屿家庭音乐会5月4日将亮相上海世博会》。报道中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厦门馆展示3天,从5月2日到4日,主题各有不同,分别为‘厦门城市日’、‘厦门城市秀’和‘律动鼓浪屿’。5月4日,来自鼓浪屿的知名艺术家庭将为世界各地游客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音乐会。家庭音乐会上,大家熟悉的黄伟廉、卓载欣、方思特等艺术家们将表演多个节目,有钢琴独奏、钢琴四手联弹、弦乐四重奏、小提琴独奏等……相关负责人说,家庭音乐会是鼓浪屿岛上颇具特色的传统生活方式,闻名遐迩,把家庭音乐会搬上世博会舞台,不仅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也展现了鼓浪屿特有的文化魅力。”

“厦门网”上署名“三骹猫”的一则留言,再次证明了厦门是个文化分裂的城市:“‘相关负责人’先生:您相当不负责任!95%以上的家庭从来都不开音乐会!!!”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5时3分补记)(全文完)

 

附件下载:
 

主办: 承办: 2008@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