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快报 社会文化 文化共享工程 艺术舞台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 文物博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交流 文化论苑 文化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论苑 > 本地讨论
文化是海西建设的重要支撑
福建文化建设60年发展历程的经验和启示
来源 :厦门网 作者:宋闽旺 发布日期: 10年12月22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福建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持续提升,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学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成果璀璨夺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对外、对台港澳文化交流广泛深入;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回顾福建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梳理和总结文化建设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对我们今天站在海西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福建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文化建设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起步初建阶段(1949年至1952年)。1949年8月17日,福建省会福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省立图书馆、省科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到1952年7月,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各地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新型文化机构与队伍,初步奠定了福建当代文化工作的基础。

  二是全面展开阶段(1953年至1965年)。全省各地人民政府健全各级文化艺术机构和队伍,制定和落实有关文化政策。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福建文化艺术工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各级文化艺术工作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各项文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福建初步确立“戏剧省”、“南方文物大省”、“散文大省”的地位,大批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尤以戏剧艺术创作的成绩最为全国艺术界所瞩目。但是,这一时期“左”的思潮对文化工作的影响,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三是停滞衰退阶段(1966年至1976年)。“文革”使福建文化艺术事业遭受重大破坏。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省文联所属各专业协会相继恢复,省直文化系统逐步落实政策,为遭受迫害的干部、文艺工作者和被打成“毒草”的文艺作品平反,恢复名誉。各地也相继为文化系统的干部及广大文艺工作者落实政策,各个文化艺术机构和部门相继恢复活动。

  四是复苏繁荣阶段(1977年至1992年)。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92年,福建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苏繁荣时期。福建文学的各类体裁都出现了崭新局面。福建舞台艺术加速发展,戏曲艺术继续发挥历史优势,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福建戏曲剧论、史论研究开创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摸索前行。音乐、舞蹈迅速复苏和发展。福建美术界十分活跃。对外、对台港澳文化交流步伐加大。修志工作得到高度重视。

  五是大力推进阶段(1992年至2002年)。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这个时期的福建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大步前进。制定并实施了《福建省繁荣文艺创作的百花计划》、《福建省繁荣社会文化“芳草”计划》、《福建省繁荣农村文化“春风”计划》、《海峡西岸(闽东南区域)文化走廊建设规划》等,贯彻实施文化部推出的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工程”、“全国边疆文化走廊建设工程”、全国公共图书馆“全民读书”知识工程、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大力推进福建文化建设。

  六是全面繁荣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十六大以来,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和实施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与此同时,福建文化部门紧密联系文化工作实际,提出了“服务海西、文化强省、项目(品牌)带动、改革创新、加强管理”的总体工作思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加强思想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四个重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福建舞台艺术领先优势继续保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合理利用力度加大。对外、对台港澳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福建文化繁荣发展的历程,改革创新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快速发展是其最显著的成就,与时俱进是其最突出的标志。从福建文化建设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这是福建文化建设发展必须始终把握的正确方向,也是福建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的基本保证。60年来,福建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文化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思想导向、艺术导向和工作导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这是福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和支持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要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培养文化建设骨干,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紧紧依靠广大文化工作者,努力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坚持围绕大局发展文化。这是做好福建文化工作的一条根本经验。要紧紧围绕大局,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联系起来,与文化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对接起来,力求在文化工作内容形式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服务人民群众上取得新进展。要紧紧围绕大局,选好干部,配好领导班子,为推动文化工作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干部保证。要紧紧围绕大局,把文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加快文化发展的坚强的战斗堡垒。要紧紧围绕大局,做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工作,为推动福建文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以创新推动文化发展。这是繁荣福建文化的必由之路。要推出更多既有丰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本质、符合群众审美要求的精品力作。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对台文化交流,做大做强文化品牌。要着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发展高端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以改革增强文化“软实力”。这是福建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是福建文化大发展的30年。改革促进了全省文化事业的重大突破,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文化事业发展硕果累累,亮点纷呈,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文化部门必须始终坚持“活、和、创、韧”的改革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下不断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坚持以人才保障文化建设。这是福建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牢固树立“人才是文化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既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更是今后繁荣文化事业的希望和出路。文化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创造和营造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用人和人才成长的氛围。同时,加强管理,加强教育,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肃纪律,切实抓紧文化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训、培养,为海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附件下载:
 

主办: 承办: 2008@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