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要求,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生产提供优质丰富精神食粮的重要性
《决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重要论断,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生产提高优质丰富精神食粮的重要性。
1.生产提供优质丰富精神食粮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建设是精神生产,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影响的是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精神。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不论是推进改革还是加强创新,其最终的结果都要落实到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上来。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在性质上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质量上有优秀与低劣之分,对人们思想会形成重大而深远的不同影响。时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事关文化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真正优秀的精神产品,不仅能满足人的感官愉悦和心理需求,也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社会思想思潮和各类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通过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激励人们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和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增强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和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生产提供优质丰富精神食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正在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和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文化热点难点增多,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紧迫性更加突出。社会主义的文化生产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能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的检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体现在文化建设上,让人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逐步提高文化素质、塑造高尚人格。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精品总量不多,创作生产仍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支持、鼓励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要求。
3.生产提供优质丰富精神食粮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紧迫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已有极大提升。如何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提升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但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能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严重逆差。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可见,生产创作出更多更好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扩大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因此,始终重视并切实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近年来我国创作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把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体制改革日益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也空前活跃,各艺术门类都诞生了大批文化精品。这些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思想艺术水平也大大提升,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在主题内容、风格样式上的丰富性,受到广大受众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1.精品创作生产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五个一工程”的导向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由中宣部牵头组织评选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广播剧或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首好歌)工程”,不断推出一大批紧扣时代脉搏,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五个一工程”奖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各地普遍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像抓物质生产一样抓文化工程建设。截至目前,该工程共有获奖作品1300多部,其中电影184部,电视剧392部,戏剧328部。演到哪里、观众追到哪里的话剧《立秋》《黄土谣》,应观众要求反复播出的电视剧《亮剑》《恰同学少年》,融中国武术、杂技和舞蹈于一体,风靡海内外的舞剧《风中少林》、杂技剧《天鹅湖》,朗朗上口、清新明快、广为传唱的歌曲《我和你》《北京欢迎你》《吉祥三宝》等等,这些深受观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五个一工程”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评奖活动本身,在激励、导向、示范、精品、育才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宣传文化部门以具有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重大文艺活动引导文艺创作,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利用重大节庆契机,推出一批主题突出的优秀文艺作品,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既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创新工程,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支持优秀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促进和繁荣我国文艺事业,国家在“十五”期间开始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工程每年投入4000万元,已推出5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从2008年开始,工程进入第二期,已评审两届,推出了20台重点资助剧目,京剧《宰相刘罗锅》、舞剧《大梦敦煌》、川剧《变脸》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剧目在精品工程中脱颖而出,得到国家的扶持资助和宣传推广,成为代表当今舞台艺术创作水准的优秀之作。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历时5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得国家财政1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
2.围绕重大主题活动、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近年来,伴随着一个个重大纪念日,在国家有关文化项目的引导下,诞生了大批主题突出、时代特色鲜明的舞台艺术作品、影视剧、图书、美术作品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回顾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满足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历史时间为脉络,由序曲和五个章节构成,共36个节目,演员阵容多达3200人,在超大显示仪、投影仪等高科技舞台手段的配合下,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整台演出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奋进、在拼搏中的崛起,成为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之后又一座既有厚重历史感又充满强烈时代精神的艺术丰碑。2011年6月举办的“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以史诗般的丹青画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业绩,以鲜明的主题性和极高的艺术性展示出中国美术在重大主题创作上的学术特色,展出的近300件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年画等各种类型,均为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其中大量作品是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创作的经典。为迎接建党90周年,新闻出版总署从千余种图书选题中精挑细选的80种重点出版物,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奋斗史、光荣史,回顾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弘扬了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和高尚精神,为庆祝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遵义!遵义!》等一批“红色”图书都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不断加印。这些文艺作品都因一些重大的主题而创作,展现了鲜明的时代图景和伟大的时代精神,也因此与人民群众心声相通,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3.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主旋律精神文化产品获得广大受众的普遍赞誉和认可。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在一系列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大量高水准比赛的有效引导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尤其是大量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更加遵循艺术创作规律,赢得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和市场的成功,为主旋律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开拓了新的局面。据统计,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37.15万场次,比上年增长了14.2%,9个文化部直属院团共演出2669场,同比增长290场;创作生产电影526部,同比增长15%;电视剧的创作数量也已居世界前列。十七大以来,是我国影视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等内容产业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时期,先后涌现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唐山大地震》、《乔家大院》、《闯关东》、《解放》、《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新近揭晓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出了张炜的《你在高原》等五部作品,这些作品是在过去4年间创作、具有申报茅盾文学奖资格的7800部文学作品中遴选出的,而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十七年,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总和也不过500多部。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涵范畴的题材概括、主题表达、精神境界,还是艺术表现范畴的叙事艺术、结构布局、人物塑造,都有了全面的提升,许多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4.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品牌效应不断显现,对外影响不断扩展。
在我国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中,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延揽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跨国跨省市跨行业,强强联合,以中国制造的方式,重新制作甚至二度创作经典作品。这样的方式如今已被国际舞台高度认可,形成了新的中国文化品牌。杂技芭蕾《天鹅湖》就是成功的典范。这不但是杂技和芭蕾嫁接后重新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杂技的革命和舞蹈艺术的延伸。上海城市演艺有限公司投资制作、广州战士杂技团创作演出的这部艺术杰作已经走遍欧洲,连芭蕾《天鹅湖》的故乡俄罗斯都赞不绝口。独立原创、中国制作、中外融合,一个个成功的文艺创作生产方式,让中国文化精品像江河之水源源不断,奔流激荡。近年来,我国的原创音乐、舞蹈、杂技精品和传统艺术纷纷走向国际市场,“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周”,如今已经是欧美各国文化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不断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力办好国内的国际书展,让中国的好书由此一步步走向世界。国家支持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经典出版计划也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共有1600多种书通过外国30多个出版集团推向国际市场。其中于丹的《论语心得》,就已有14个版本输出国外。
5.科学合理的精神文化产品评价激励机制初步建立,评奖比赛活动日益规范和改进。
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将评奖周期改为3年一届,并提高了参评作品的演出场次标准,将专家评议、市场检验和群众认可有机结合,注重加大市场和群众认可的权重。为提高舞台表演艺术水平,推出优秀舞台表演艺术人才,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第十三届文华奖还首次对“文华表演奖”进行单独评选,从全国推荐的不同艺术门类的演员中评选出于魁智等25名优秀演员。为正确引导文艺创作,鼓励艺术院团坚持“三贴近”和文艺创作演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并逐步建立保留剧目制度,文化部于2009年开展了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评选以1978年以来首演且演出400场为起点,从1200多部申报作品中评选出越剧《五女拜寿》等18台优秀保留剧目,并给予100万元奖励。评选把观众和市场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提高对演出场次的要求。2010年9月,文化部组织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作品在全国31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个城市开展巡演,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让人民共享艺术发展的优秀成果为宗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场次后,文化部予以奖励。这一模式有效地调动了艺术院团和演出公司、剧场、院线以及地方政府等的积极性。这些剧目演出总场次近500场,观众40多万人次,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
近年来,厦门市文艺创作可谓是百花争艳、硕果累累——大型古装神话剧《神医大道公》、歌仔戏《邵江海》、跨海合演的歌仔戏《蝴蝶之恋》、音乐剧《雁叫长空》、高甲戏《阿搭嫂》、长篇小说《天堂没有路标》等精品力作让厦门的文化魅力更加凸显。其中歌仔戏《邵江海》先后夺得“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和“文华大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全国地方戏剧(南北片)展演一等奖,并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打破了厦门市舞台艺术精品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的“零的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专业剧团共创作和演出剧目17部,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作品12件、16人,在全国打响了“厦门制造”的文艺品牌。
6.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近年来全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但是整体上精品、经典之作还是不够多,尤其是反映现实题材的优秀产品仍相对较少,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还需加大。比较突出的有三方面问题:
(1)原创力匮乏。主要表现在跟风模仿克隆之风盛行,尤以影视作品为甚。大量的作品似曾相识,题材、故事、人物大同小异。一部剧走红之后,立刻就会跟上一大串同类题材,使观众看得倒胃口,武侠片、谍战剧、家庭剧莫不如此。古典名著或历史题材被一次又一次地重拍,有些重拍竟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解构了原题材、原故事、原人物的精神价值,挪动根基,偷梁换柱,貌似创新,实则颠覆。另外,旧作翻拍也大有市场,过去的电影、戏剧被改成几十集的电视剧,甚至连十几年前、几年前的电视剧也被翻拍。
(2)精神营养不足。例如一些看起来繁荣热闹的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实际上隐含着底气不足、源头不旺、精神不振的危机,正气、阳刚、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足。一是过度娱乐化。一些作品娱乐有余,而思想不足,精神上不能令人满足。近年来影视作品中,表现抗战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也有游戏化的倾向。二是追求庸俗化,一些庸俗的文化产品披着大众文化的外衣在利润的招引下招摇过市,还振振有词。甚至为迎合收视率而猎奇、造假,用低俗的方式来娱乐大众。三是价值指向不清。一些文艺作品中涉及的主题思想、道德底线、法律界限等不够清晰,甚至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有一些历史题材作品喜欢戏说、杜撰,专门描写后宫那些事儿,把历史变成野史,误导青少年观众。
(3)反映现实能力下降。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创作是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首先表现在现实题材数量不够多,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现实生活本来是艺术最应该亲近的源泉,一些文化工作者却要绕着现实走,宁愿到古代的“流”中去讨“源”。更重要的是现实题材作品缺乏与现实对话的勇气与真诚,往往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在现实的表层编织一些柳暗花明、发财致富、插科打诨的喜剧故事,不愿深入生活沃土开掘社会本质,人们很难看到推心置腹的作品,更难见到振聋发聩的作品。
三、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要求任务
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决定》强调要求,要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我们要按照《决定》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把数量不断增长和质量显著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又好又快”地繁荣发展。
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定》要求,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大局大势,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要紧密契合起来,增强学术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持久生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循社科研究规律,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引导学风建设,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进一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研究,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尤其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研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研究,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化国际问题研究,营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努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而持续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
2.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主动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话语权,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努力使新闻舆论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精心打造主流媒体在传媒格局中的强势地位,把发展和扶持党报党刊、重要新闻传播媒体作为战略重点,扩大主流媒体覆盖面和影响力,在重大主题宣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中,发挥强势主导、权威引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在政治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认识问题上要讲究方法、注意策略;在特殊敏感问题上要严守规矩、审慎从事。加强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及时发声、准确报道,推动社会团结和谐稳定。牢牢掌握多元传播格局建设的管理主导权,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等不同类型媒体在传达党的声音、服务百姓生活、通达社情民意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主流媒体的有益补充。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建设,牢牢掌握新兴媒体主导权,提高网上舆情分析和调控处置能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继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坚持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大对“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的打击力度,遏制“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等不法行为,杜绝侵害群众权益的新闻行为。要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自信的心态“走出去”,积极推动中国传媒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在海外办报办刊办社办厂,实现本土化,增强传播实效,在国际竞争中增强中国传媒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善于学习国际传播规则,逐步掌握国际评论的主动权,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的经济模式优势、社会制度优势和政治文明优势,塑造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要加强新闻报刊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端新闻人才队伍。
3.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自觉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表现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作为文艺创作的丰富题材,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建立文艺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反映当今时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大力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在文艺产品的创作生产中,要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文艺作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需求与小众需求,使不同流派相得益彰、不同受众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4.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一是大力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把壮大网络文化阵地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网站,逐步形成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各级政府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和专业文化类网站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二是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构建覆盖广泛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广大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推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建设,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精神家园。三是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一要制定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动漫网络游戏产业基地建设,孵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企业,努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二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市场主体,支持有实力的网络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鼓励大型网络文化企业的重大项目研发和国际市场开拓;三要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大力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战略,增强网络文化原创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网络文化品牌。四是大力推进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拓展新业务,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大技术建设投入,增加技术研发力量,创新技术建设合作机制;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互联网核心装备技术国产化,构建新一代网络文化平台;充分利用我国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推动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扩大技术话语权,抢占未来互联网发展技术制高点。五是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按照“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以管理保障和促进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大违法违规网络传播行为查处力度,深入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坚决切断违法有害信息传播利益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探索建立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企业信誉公示制度,引导基础运营商、接入服务商、内容提供商履行社会责任,文明办网,依法经营;继续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使互联网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健康精神文化家园。
5.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真正做到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使文化产品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产品的最终标准,处理好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群众评价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客观、量化指标和市场反映出的这些信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考虑文化产品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特殊属性和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的一面,把发挥市场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既不能将这些量化指标绝对化,又不能忽视市场信息甚至简单否定这些量化指标,而是要在加强引导和管理的前提下,趋利避害,积极探索,正确运用,逐步完善。要正确处理“评奖”问题,增强“评奖”的权威性、示范性、指导性,把领导、专家、群众三种评判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根本标准,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推动文艺界自身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文艺批评导向,积极开展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推动文艺作品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使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提倡不同种类和业态的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