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快报 社会文化 文化共享工程 艺术舞台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 文物博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交流 文化论苑 文化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论苑 > 大家评点
第五讲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日期: 11年11月21日
  文化产业是指将文化内容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加工,转换成人们对精神情感、兴趣爱好及其物质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从中获得商业利润的行业集群,主要包括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以及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近年来,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延伸。文化产业是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并借助高科技、全球化和市场化力量推动的结果,是精神生产的现代形态。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新阶段文化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通过文化产业体现。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渗透性,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环节,通过增加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条,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的观念价值和经济价值,因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文化产品尤其是文化创意产品与其他物质性产品在性质上和形态上全然不同,具有使用的多次性,尤其是精神产品的享用具有无穷性,而且越是使用,其价值就越高,越是使用得多,其增值速度也就越快。例如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电视节目、一款游戏或一件软件产品的使用者人数越多,越受人们的欢迎,其价值就越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还有,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不是依赖由物质、生态、环境等自生性资源,而是依靠知识、技术、智力、灵感等再生性资源,这类资源来源于人的创造力、技能、才华等非物质因素,它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社会环境的激发来创造和再生的,具有低成本、无污染、多次利用等突出的优势。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和“集约型经济”的特征,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社会资源逐步从传统产业流入现代服务业,开拓艺术型、知识型、体验型、休闲型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增长从单纯追求以物为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向以人为本的GNH(国民幸福总值)转变。抓住文化产业,就抓住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扩大内需方面,文化产业与物质生产和服务业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物质产品和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创意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同时,对文化自身的需求也是内需的重要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直接拉动消费的增长。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有一个更大发展。
  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要求。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历史时期,物质产品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设计理念和人文理念,当然更离不开创新,而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在这个创新驱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由于当代文化日益具有主体筹划、投射、设计和创造的特征,而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义就是力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所以文化产业又称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是科技文化化和文化科技化的高端产业。从广义上来讲,文化创意就是文化产品的观念、内容、方法、技术的创新。比尔·盖茨说过:“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当代信息革命已经由过去的硬件为王逐步走向软件为王、创意为王的新的发展阶段,正从技术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显然,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产业只有与内容产业融合发展,才会如虎添翼、前程无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业,而是信息技术产业与内容文化产业的高端融合形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自主创新题中应有之义。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科技条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当今时代,文化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和科技的支撑。市场和科技如同鸟之双翼,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从市场经济发展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文化生产要素在市场中高效流通和配置,才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让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市场资源做大做强;让文化产品真正成为市场上的商品,变为广大群众的消费,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思路、办法、手段来推动文化发展,借助市场的力量生产制作优秀文化产品、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从科技发展应用看,现代科技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也赋予文化新的内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态,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发优势。文化产业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文化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和优势。例如电影业的迅速发展,就是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也是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有效的市场运作的结果。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5.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随着经济条件的宽裕、教育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追求自我文化表达、参与自主文化创造活动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和维护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更加高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公民的文化需求将有一次较大幅度的提升,诸如休闲、娱乐、体验、游戏、养生、旅游观光和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将急剧增长。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和人们繁荣文化市场的新期待。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好群众精神需求、维护好群众文化权益、引导好群众文化消费,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健康向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迸发活力、各尽其能,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6.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通过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国际文化贸易市场达42.6%的份额,而我国仅占1.5%。这种文化贸易的巨大落差,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近年来,美国一直控制着世界主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并占有世界2/3的电影市场总票房。美国正是靠电影创造了丰富的旅游产品。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但我们的旅游收入连美国旅游收入的1/10都不到。人们到美国旅游常去的夏威夷、洛杉矶、纽约、百老汇、第五大道、帝国大厦等的商机几乎全部是电影创造出来的。所以说,影视对社会巨大带动作用是不可限量的。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更加关注,了解中华文化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国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国际责任明显加重,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推动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形成特色品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且对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从单纯追求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推动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近年来我国、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主要做法和成就。
  (1)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战略性重组,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结合起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形成一批总资产和总销售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双百亿元”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整合成立了46个演艺企业集团,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2010年,全国经批准成立的120家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资产总额3234.2亿元、主营收入1785.8亿元,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73.5%和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
  二是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2005年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生产量每年上千部,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也达上千种,电视剧产量几年保持世界第一,2010年达1.5万集。我国电影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连续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2010年电影年产量为526部,国内票房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电影10多部,接近亿元大关的有30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年总产出12698亿元、增加值3503亿元,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三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以上。
  (2)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大力推进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活动,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文化人才、信息、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快速发展,文化产权交易、文化经纪代理、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逐步完善,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通过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要素集聚。目前,全国几大银行给文化产业授信融资总额超1000亿元;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全国共有26家上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长为A股市场的一个新兴板块,2010年新增的8家上市企业融资104亿元。
  二是现代流通方式在出版发行、电影发行放映领域广泛应用,广电传输网络发展势头迅猛。新华书店基本实现省内基层店的连锁和配送。城市电影院线达37条,覆盖影院2000家、银幕6500块。22个省区市完成广电传输网络的全省整合,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电视可点播影视节目、收听广播、从事娱乐活动、了解政府政务信息、开展远程教育、支付家庭水电费用等,还可以接入和浏览互联网,实现了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三是文化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市场更加健康有序。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得到理顺,实现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转变,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总规模迅速扩大;中央和江苏、上海、安徽、陕西等省市已设立20多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300亿元;深圳、上海等地分别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增强了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文化市场的能力。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普遍看好文化产业,纷纷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在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例如演艺业,目前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的国有院团总量。
  (3)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走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会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手机电视、现代文化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各种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和文化服务业务层出不穷,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
  一是网络文化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11亿人,占网民总数64.2%;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带动电信、IT、媒体广告等相关产业产值631.2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增长迅速,2011年6月达1.95亿人,占网民总数42.2%,网络文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更多传统文学作家借助互联网发表和传播作品,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热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3.01亿人,占网民总数62.1%,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内容的重要媒体,在互联网行业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以手机为平台的新兴媒体如手机报、手机音频、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小说、手机网站等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已覆盖国内331个城市、用户近1000万户,并已走向国外。
  二是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5%。取得《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的动画制作机构从2005年的35家增长到2010年的200家;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扭转了进口动画片占主导的局面。新兴文化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和出口交易额再次分别突破千亿元和百亿元大关,与第一届相比都有数倍增长。
  三是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型文化主题公园进入迅速扩张期,深圳华侨城在深圳、北京、成都、上海运营的四个欢乐谷2010年游客接待量达1000万人次;深圳华强集团公司在芜湖、重庆、汕头建成3个自主规划设计的大型主题公园,其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接待游客量每年达200万人次。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6年共接待游客13.5亿人次,其中2010年4.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20%,带动直接就业人数91.2万人、间接就业371.1万人,综合收入超过400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大力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作方式,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大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国际商贸、旅游相结合,加强与境外经营机构的合作,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一是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比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近三年在全球80多个国家组织演出、展览达15000余场,海外观众总量超过3000万人次。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公司向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70套“环幕4D影院”系统,每年出口配套影片20余部;开创文化主题公园整体设计理念打包输出的新路子,与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合作兴建华强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元美元,相比“十五”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元美元,相比“十五”增长255.6%。图书版权进出口比由2003年的15.4∶1下降为2010年的3∶1;法兰克福书展的版权输出连年攀升,从2005年615种到增长到2010年的2685种。2010年国产游戏产品出口规模比2009年增长116%。
  三是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已开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汉语6个国际频道,在14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海外用户超过1.6亿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建成56个境外整频率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
  (5)近年来厦门市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整合有关资源,成立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将文化产业列入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10个现代服务业之一予以大力推动发展,相继出台《厦门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厦门市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实施细则》、《厦门市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区认定管理办法》及《厦门市重点文化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市委、市政府抓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厦门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全局的高度,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任务及措施提出明确要求。这些政策举措对于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总量初步达到支柱产业标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转变产业结构的新兴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前三季度,厦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达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全市GDP的7.4%。2010年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GDP)159.55亿元,成为厦门经济发展中成长性最强,最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2009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达17.10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总人数的10.58%。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拥有2个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湖里区乌石浦油画村和厦门优必德工贸有限公司);1个由国家广电总局命名的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厦门软件园二期动漫网游区);7个由福建省文化厅命名的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54家市级重点文化企业和3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建设逐步推进,根深智业文创园、“集美集”文化创意园、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宏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取得进展,集美区、湖里区、翔安区等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正在筹划之中。我市已基本确定动漫网游产业、影视产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与新传媒产业、创意设计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古玩艺术品业、印刷复制业、文化会展旅游业等八大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并逐步形成动漫网游、演艺娱乐、古玩艺术品、印刷复制、文化会展等一批产业群体,“乌石浦”油画、“惠和”石艺、“优必德”和“蔡氏”漆线雕、“东孚”玛瑙和贝雕、“三乐”钢琴、“小白鹭”民间舞团、“厦门爱乐”乐团以及“大拇哥”、“青鸟”、“吉比特”、“嘉影”动漫等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业知名品牌。其中,古玩市场成为全国三大市场之一,全市油画产业链年产值约10亿元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商品油画基地,商品油画市场影响世界市场。
  2.存在问题和不足。
  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虽有所增强,但是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质量效益,无论是对内满足人民需求还是对外扩大文化影响,都还存在许多不适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偏弱;我国的主要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图书、报刊等的总量在全世界位居前列,但总体上不具备全球影响力,文化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文化产业的产品及其服务的市场拓展仍任重道远。虽然目前我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大多数居民收入仍然偏低,文化消费极其有限,文化产品和服务事实上仍是少数高收入者的“奢侈品”,并没有成为普通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国居民有限的文化消费中,大多数集中于教育消费,而非文化产业的主体内容。另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文化消费的差距很大,比如,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1/3。因此,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做大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本身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缺乏按照现代产业观点的打造,优势地位不凸显。二是有些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缺乏市场分析与科学论证,盲目上马,并且项目建设类型单一,过分集中在文化地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三是在文化产业布局上缺乏总体规划,难以形成贯通的产业链条。四是各地产业布局差异性不够,在产业政策、项目设置、发展目标、龙头企业设定方面趋同。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要求任务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期,面临着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又要清醒认识差距、增强紧迫感,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决定》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四个方面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具体部署。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提高质量效益,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央部署,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和质量。要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以内容优势赢得产业发展优势。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切实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以此赢得市场青睐和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避免照搬跟风、克隆雷同。三是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潜心创作、精心培育,推出更多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四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票房、收视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考核评估中的导向要求,推动文化企业统筹考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导向要求与利润指标,以对人民、对社会、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文化产品的生产。
  2.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要把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企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一是继续规范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20字总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巩固扩大已有的改革成果,形成更多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经营理念、管理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使文化企业真正走上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要在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业、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领域,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其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尽快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三是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带、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水平,突出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和孵化基地,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振兴,促进东中西部文化协调发展。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一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数字化转换和双向改造,推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提高广播电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字电影制作生产能力,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发展数字院线,实现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鼓励出版企业开发和制作数字图书、数字报刊,发展电子阅读、有声阅读,鼓励印刷复制企业加快生产流程和设备更新改造,逐步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加快高新技术在演艺业中的应用,加强舞台艺术的数字化采集和传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二是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要以超前的眼光敏锐捕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提升新兴文化业态的比重。三是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集聚,推出更多兼备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的新兴文化产品。推动文化领域的科技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动参与高新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努力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4.着力培育和开拓市场,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延伸扩展作用。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继续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产品市场。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有序发展文化人才、信息、技术等交易市场,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不断提高文化生产要素流通的市场化程度。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引导文化企业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为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市场条件。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降低准入门槛,提高政策透明度,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培育扩大文化消费。要把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结合起来,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加快发展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服务消费,开发中高端消费市场,培育特色文化消费,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着力扩大基层消费,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普通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消费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县乡延伸,鼓励演艺团体到基层和农村演出。
  5.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一是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要在继续加强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供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服务,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二是进一步强化对外营销。深入研究国际文化领域竞争的状况,熟悉和掌握现代营销理念,更好地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方式。继续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博览会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国际性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三是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
  6.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上加强研究,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职能,特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各种形式的侵权盗版行为,切实保护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市场秩序。二是建立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要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完善和落实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功能,积极利用资本市场作用,更好地扶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附件下载:
 

主办: 承办: 2008@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