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快报 社会文化 文化共享工程 艺术舞台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 文物博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交流 文化论苑 文化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论苑 > 大家评点
第六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日期: 11年11月21日

  广义的“文化”范畴,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事业。鉴于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已作过专门部署,因此,本讲讨论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指由国家文化部系统、广播电视总局系统和新闻出版总署系统所管辖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事业,而不包括教育、科学、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改革在内。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九年来,全国各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部署,不断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并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体制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全面把握以及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深刻分析,其战略意义极为深远。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视野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进入综合实力包括文化软实力层面的竞争,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要求迫在眉睫。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我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同时要看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而目前,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尤其是要在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抢占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进行部署落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全社会精神力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方面的功能。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来规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尊重和掌握运用文化自身发展规律,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加快推进文化自身建设发展的迫切要求。

  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这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总结。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要破解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促发展,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1.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文化体制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1991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初步展开;1992~2001年,文化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是党中央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十六大以后,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发展、全面推进,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03年6月,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进行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各地试点地区和单位基本完成了中央确定的试点任务,为改革向面上逐步推开提供了典型示范,积累了新鲜经验。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科学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对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号召全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08年4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向面上推开、向纵深拓展的新阶段。2009年8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南京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分专题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2010年7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青岛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同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提出“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准备,中央政治局先后于2011年7月22日和9月15日召开会议,研究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2.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新路。

  (1)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对新时期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逐步提出和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这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思路,明确了在这两种不同类型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市场作用的路径和方针,深刻反映了我们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2)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迈出重要步伐。启动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深入推进电影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2万多名,共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截至“十一五”末,中国共有461个国有文艺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共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全国35家国有电影制片单位、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完成转企改制;十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此基础上组建了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在市场竞争中重现生机与活力,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得到改变,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3)文化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开拓,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就有新局面。近年来,中央和各地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创意、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步入世界影视生产大国行列——电影产量已突破526部,位居世界第三,票房突破100亿元。电视剧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影视动画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至2010年,电视动画产量分别为4万、8万、10万、13万、17万、22万分钟。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体制变革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4)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架初步形成,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效果。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全国有1700多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2011年又启动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并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

  (5)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宏观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日渐形成,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进一步转变,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制度正在逐步健全。全国多数省区市新闻出版系统和广电部门实现了局社分开、局台分开,多数试点地区整合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机构,实行“三局合并”。各地通过改革在执法力量、执法保障、执法效率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普遍得到加强,理顺了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厦门是福建省文化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厦门广电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有效地推进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全省较好地发挥出先行先试作用。今年4月,我市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上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成为我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城市之一。

  3.近年来我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十六大以来的探索实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有:

  (1)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坚持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推进的力度。只有冲破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加快发展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自觉地以新的观念看待新的事物,以新的思维研究新的情况,以新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

  (2)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坚持以人为本,不从群众需要出发,文化产品就会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现象。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紧紧抓住这个着力点,我们就会不断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3)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和经验来自于基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使改革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4)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要看是否壮大了实力和竞争力,是否促进了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发展意识,把改革和发展统一起来,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盘活存量,为加快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5)要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混淆。十六大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个体制弊端,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始终坚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就能够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6)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和文化产业商品的普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统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社会效益。

  (7)要处理好创新体制与转换机制的关系,坚持以体制创新为根本。体制具有根本性、长期性,体制决定机制,机制依附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把体制创新作为根本,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作为衡量改革是否实现突破的重要标志,只有体制改革实现了,才能为微观机制转换和创新扫清障碍。

  (8)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的关系,坚持以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离不开政策引路、政策激励、政策保障和对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离不开组织领导。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政策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改革能否实现新的突破,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在于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4.目前我国文化体制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构成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表现在原有的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并未彻底改变,文化管理权限分散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多头管理。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问题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二是文化领域近些年出现了一种不均衡现象:一边是艰难度日的公益性文化,一边是越来越“精英化”、“高端化”的演出市场和文化产业“大投资”、“大项目”、“大手笔”。从总体上看,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瓶颈”。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观念。三是活力不强、动力不足仍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解决。因此,不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我国文化发展就会失去生机活力。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要求任务

  作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当前,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务求实效,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1)重塑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和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2)完善市场体系。打破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以及按部门分配文化资源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3)改善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4)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在这个基础上,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1.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一关键环节,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电网络、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对于实力强、前景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打造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稳步推进新闻媒体的相关改革,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事业发展能力和传播能力。

  2.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要求,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基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要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继续推进和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意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要把促进繁荣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加强引导、有效激励,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3.继续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文化领域宏观调控和引导能力。

  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能,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有效整合执法资源,创新市场监管模式,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迈出新步伐,加快整合归并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实行统一执法。完善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

  4.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

  要把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认真贯彻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深化改革,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通过企银合作、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充分认识现代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度自觉地推进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5.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积极创新“走出去”的思路、途径和办法。在继续加强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开展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培育大型文化中介公司,形成一批跨国经营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创作生产既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又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加大与国外知名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的合作,借助其销售网络、传输渠道和贸易平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社会。

  6.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决定》强调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我们要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加强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与使用。要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按照视野开阔、业务精湛、德艺双馨的要求,在各个领域、各个门类培养一批领军人物,造就一批文化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言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要求,着眼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业务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从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的新趋势,着眼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强政治和文化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新形势,着眼壮大文化贸易人才队伍,加强涉外文化政策和现代营销理念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深刻变革,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文化体制改革路径设计和实施操作中,统一规定和具体实践都要留有足够空间,尊重基层和地方的首创精神。特别要允许鼓励地方政府采取灵活的方式举措经营不同的文化单位,不论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还是转换经营体制机制,不宜做硬性的规定,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形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附件下载:
 

主办: 承办: 2008@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