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快报 社会文化 文化共享工程 艺术舞台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 文物博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交流 文化论苑 文化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论苑 > 大家评点
振兴文化产业 提升中国形象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发布日期: 13年02月28日

——访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朗

 

  项江涛

  【核心提示】国外民众迫切地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在的东西,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希望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真实面貌。国际社会的这种需求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这种需求,同样是时代的需求、历史的需求。

  叶朗:

  1938年生,1993年至2001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年至2001年同时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哲学会会长。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任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在798悦·美术馆中国作品“弥漫”的重现展场,叶朗教授以“五味”解读中国精神,给大家阐释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倡导要“把智慧转变为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文化产品”。面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内容的缺失,叶朗教授有着更多的焦虑。作为“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叶朗教授从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早期呼吁到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构筑的提出,一直立足于文化兴国的学者担当之立场。

  近日,在北京燕南园,记者采访了美学家、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朗先生。

  1 以建设文化强国为历史使命

  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整个社会在道德、信仰的层面就难以形成共识,那么,物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作了极其深刻的概括。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我们该怎样理解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叶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曾指明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即要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志,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有物质、技术、功利层面的要求,还应有文化、精神、价值层面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就会变得庸俗;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就会陷于庸俗化。只有具有很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才能向世人展示中国人高远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整个社会在道德、信仰的层面就难以形成共识,那么,物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所以,我们说文化时代,就是文化兴国的时代,就是以建设文化强国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的时代。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我们更要注重这个当代文化形象的建设,注重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如今,人们开始注意到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很多地区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的口号,还有各种类型的“文化街”等,但是不少地方只停留在盖房子、引进公司等表面工程,创意内容很少。所以,文化时代也是一个创意的时代。

  当今时代,我们还需要提升“国民性”。当前社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造假问题、过分追求经济利润问题。所以,文化时代,也是改造和提升我们的国民性的时代,也就是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时代。

  2 追求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我们更要强调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探讨和引导审美活动对当代人生意义的重建和提升,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正如您所说,文化时代,是创意的时代,是追求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时代。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艺术与科技的内在关联?美育能否起到根本性的提升作用?

  叶朗:艺术与高科技的嫁接,是创意的灵魂。它在我们这个创意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不仅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指导原则,而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一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指导原则。钱学森先生、季羡林先生提出的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结合,便是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历史经验的概括。乔布斯经验也向我们证实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意义。

  现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文化创意园区,但在这些园区中真正能实现“创意”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并不多。近期,文化部相关负责人也指出要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退出机制。

  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又如,我们的大学数量上发展很快,但是如何培养出富有原创性的人才,如何培养真正善于创意的人才,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令我们焦虑的课题。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指大众媒体,甚至是城市的街道、建筑乃至于家居布置都会影响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我们需要营造健康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以艺术意象创造为核心的审美活动,使人在对自我的超越中回到本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人性最内在的需要,形而上的需要。这种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涵当然会随着历史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产生变化。同时,我们强调,审美意象的基本意蕴是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使我们在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不能说什么都是艺术,只有创造了审美意象的活动,才是艺术。

  我认为在当代,我们更要强调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探讨和引导审美活动对当代人生意义的重建和提升,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3 文化产业是构筑文化安全的重要环节

  国外民众迫切地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在的东西,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希望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真实面貌。国际社会的这种需求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这种需求,同样是时代的需求、历史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说过中国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不清晰、不突出,这或许也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时代命题。

  叶朗:是的,我们现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举办文化节,成立孔子学院等,但是,在国际社会中,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多少还知道一点,但对中国当代的文化几乎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们在介绍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特别注重介绍和传播我国当代的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这些文化、艺术经典应当是能够体现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理想的,是反映整个时代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当然,这需要我们运用国家力量,同时要通过学术界和文化市场向国内广大群众和国际社会推荐、介绍我们当代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以及当代文化大家、艺术大家。我认为,这是我们21世纪前30年甚至前50年,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关注。这种关注在进入21世纪后更为明显了。有人说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这可能有点夸张,但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是事实。更重要的是,国外民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中国的饮食、功夫的熟知,不在满足于对春节吃饺子等一些文化表面的了解,他们迫切地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在的东西,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希望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真实面貌。国际社会的这种需求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这种需求,同样是时代的需求、历史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弘扬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叶朗:我认为至少在四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要重筑民族精神。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一个7世纪流传在阿拉伯地区的格言,大概意思是说:世界上多数人都是瞎子,希腊人有一只眼睛,唯独中国人有两只眼睛。我们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但是现在的中国精神有着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精神需要有新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和重筑。

  温总理曾寄语青年“仰望星空”,就是说我们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文化强国需要有高远的文化理想、精神追求和文明素质,要有超越现实往前走的勇气。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考量。未来,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二是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特别重视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当代的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

  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还要增大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近者说(悦),远者来。”文化产品犹如一座文化发射台,通过优质的文化产品的传播和辐射,能把全世界大量的旅游者和文化消费者吸引到中国来。同时,发达国家的强大的文化产业也会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强大的冲击。在这种竞争格局中,谁拥有强势资本,就意味着谁拥有市场份额。这就要求我们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合理开发、包装,通过市场化发展的途径,使之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

  三是将政治力量转化为文化力量。这一点美国人下了很大的工夫。文化霸权是美国霸权的重要内容。据统计,美国生产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60%的广告节目。发展中国家75%以上的文化产品来自美国,而美国市场上的外来文化产品只占1%—2%。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占全世界总放映时间的80%。这种强大的文化实力是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意识形态的扩张,乔治·沃克·布什就明确宣告要用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现在,国际各大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开始向中国市场大规模进军,我们必须研究这种局势,采取措施,应对挑战。

  四是要照亮经典,照亮当代的大家、当代的经典。我们缺少这一时代的文化、艺术经典,这和缺少对经典的足够重视有关。或者说,有些经典还没有被发现,没有被照亮,它们没有在国家舞台上展示的机会。我们需要创造条件,将当代文化经典通过国家舞台来推广,这也涉及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文化形象问题。我们要防止通俗艺术走向“三俗”,但这并不是反对通俗艺术,而是不要用通俗、流行的艺术去排斥高雅艺术和经典艺术。不能让流行文化完全占领大众媒体。因为,通俗的文艺表演代表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家舞台上演出的东西应该代表国家的最高水平。因为只有高雅艺术和经典艺术才能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这一点是流行艺术做不到的。

  对经典的扶持一定要保持经典的品位,这不应该靠市场,而要靠国家。这里还涉及传统经典的现代创新。文化传承要在这个时代孕育出大学者、大艺术家,一个重要条件是不要让传统文化在老百姓和青少年头脑里消失。如改编经典,必须非常谨慎,保持它原有的品位,不能把它“解构”。因为,经典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与民族生存的气脉有联系,不能损害它,正像人们提出的要对自己的文化经典抱着绝对敬畏的态度。

  4 丰富文化产业内容

  文化问题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来解决,这需要媒体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要形成正确的舆论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具体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怎样解决“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加强文化产业内容建设?

  叶朗:文化产品从生产来说,不仅有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内容问题。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与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向当代、面向国际的原创力不足,还不能与日本、美国等文化产业强国竞争。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我们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把文化产业放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文化产品应该体现一种文化精神。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能提供娱乐消遣,更重要的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美的人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称文化理念和文化理想,它应该贯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即使是商业片也不能只追求票房,不讲求人文内涵。因为,文化产品既含有政治导向,同时也含有人文导向(包括价值导向、趣味、格调等)。

  因此,应熟悉、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进行价值的评估,熟悉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培养文化品牌,鼓励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鼓励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

  其次是转变观念,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和创新)、当代艺术的经典化(扎根和提升)、高雅文化的大众化(融入当代趣味)。把智慧转变为老百姓能接受的文化商品,是一件乐事,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条件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危机。如果我们的人文学科在继续坚持纯学术研究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注意力,面向市场,把人文知识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智慧、思想)转化为文化产品,同时出面整合和推动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用智慧和美感来丰富老百姓的生活,这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将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还有注重大众传媒的人文导向,关注流行艺术如何提高的问题。文化问题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来解决,这需要媒体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要形成正确的舆论机制。很多地方把物质的、功利的追求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而忽视文化的、精神的追求。有的电影制片商和导演一再宣称他们拍的是商业片,所以他们就以追求票房价值为唯一目标。还有一些广告标语拼命宣传“最豪华的生活”、“贵族式的享受”,精神追求、人文内涵根本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还有,电影高科技制作,电影展的奖项不要去提倡奖励一些只有高科技应用的作品,要奖励那些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组织力量,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高科技和人文、艺术的结合将为文化产业开辟新的天地,在这方面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要尽快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例如在各省组建文化产业学院,开设各种培训班,大批量地培养文化产业方面各种层次的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界提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叶朗: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这两个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它们的相互结合是一种内在的需求。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后,依赖它们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强大优势,以过去所没有的广度和深度,把美国的文化和美国的价值观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也必须尽早启动这项工程,利用网络技术,把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传送到全球每个消费者面前。这是一项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性工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神对当今时代仍有启迪价值,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等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传播,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同时,也会有助于在全世界塑造我们国家文明、友好、开放、包容的形象。

 

附件下载:
 

主办: 承办: 2008@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