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在“第二届中浦长三角论坛·2012杭州”上的讲演
城市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从传统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文化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元素。
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应当避免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足。归纳起来涉及八方面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紧迫性。
一是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旧城改造”中,由于急功近利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走向趋同。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面貌雷同的城市街区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三是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而城市规划则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严重损害了民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而这些项目却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四是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它表现出每个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也体现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城市特色景观的追求和丰富形象的体验,而且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建筑体量追求高容积率而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尺度和轮廓线,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形象。而大量新建筑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五是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市环境与城市的生态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度敏感性。好的城市环境不但可以保证人们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城市环境的基点是如何使人与城市更好相融,城市如何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但是,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和征服来满足自身发展的欲望,致使环境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城市改造中的大拆大建也造成巨大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错位、超载开发更使不少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环境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
六是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提升城市文化积淀的结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并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民众理解、接受城市的追求,并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但是,一些城市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目前不少城市纷纷提出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一些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七是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其实质是人作用于城市发展的过程,应肩负起对未来城市的责任。通过城市管理,不但要提供一个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同样重要。这就需要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管理。但是,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由于不能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导致往往等到城市问题积重难返之际,才开始采取各种应急与补救措施,可惜为时已晚。“城市病”所产生的系列病状及后遗症,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
八是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形成城市文脉。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但是,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中,消解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在文化领域,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错位,拜金、享乐主义蔓延,“文化危机”问题以及伴随而来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日益严重,究其深层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在城市发展中进行文化再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该宪章以功能分区的观念规划城市,并指出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要协调、平衡发展。功能城市的理念对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的诸多问题。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决定性作用,而文化遗产则是城市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最宝贵的资源、财富。
1、城市文化与和谐城市
城市文化是社会文明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既是治国谋略,更是城市文化的精髓,是实现社会和谐、诚信、责任、尊重、公正和关怀的保证。将这一文化精髓贯彻到城市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去,才能创造和谐城市,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市民是城市的真正主人,既是城市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者、创造者。市民素质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素质。因此,创造和谐城市,首先取决于城市市民的文化素养。这种素养一方面来源于当地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受到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是,能够使广大市民所熟悉、理解和接受,并凝聚、提炼成为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色的,只能是以前者为主体,充分吸收现代文明的积极因素。否则,城市文化和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自身的根基和特色。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之说,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许多城市的文化遗产中都有着直接的反映。通过保护和发掘城市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和谐共处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提升市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形成和谐积极的城市文化氛围,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
适宜居住是和谐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将城市目标定位为适宜居住,体现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不仅关注城市的物质生产、经济积累以及城市各方面的建设在数量上的增长,更关注文化的发展,关心人的发展成长,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这就对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适宜居住就是要以市民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愉悦为中心进行规划建设,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仅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富有活力的工作氛围、完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的社会治安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培育。通过保护城市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人文环境,尤其是城市文化遗产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形式、环境景观、空间范围,提高市民对城市的亲切感、满意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因此,“宜居”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感受、一种和谐和一种文明。
2、文化竞争力
决定城市竞争力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一个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竞争力,也包括文化竞争力。城市文化的力量正取代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而日益占据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城市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体现出较强的经济社会价值。这也是城市文化得到各国城市政府关注和重视的主要原因。
文化竞争力可分为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文化硬实力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健全程度,文化遗产数量,文化从业人员的结构等。文化软实力则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文化传统、文化法规健全程度和城市居民的规则意识等。与提升文化硬实力相比,提升文化软实力任务更为艰巨。
文化软实力能够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价值观,因而日益受到关注。当今经济活动依靠的是文化内核,科研创新依靠的是文化造诣,生产管理依靠的是文化修养,技术掌握依靠的是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与经济日益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增强一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是激励一个城市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城市鲜明的文化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因此,保护城市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发掘和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个性,成为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特色,是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它可以起到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源泉。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先决条件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集聚、整合和利用。特色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稳定的知识产权。因此,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一定要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在保护中弘扬,并取得市民的认同和参与,使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时代人文之光。
3、城市文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城市不仅面临对旧有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问题,更面临对新的城市文化创造乏力的问题。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自己的文化记忆;创造不出新的城市文化,城市将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城市文化也要展现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还必须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创造属于自己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文化遗产包含了更多随着时代迁移与变革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只有唤起这些记忆,才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一个民族的根,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同时,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还要有对新的城市文化的开拓和创造,应该有创新的能力,能够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活力。
城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所以,城市文化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振兴、创新。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当前,不断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面对城市居民迫切呼唤新的城市文化生活,也要求城市必须提高自己对新的城市文化的创造能力。保护与发展必须统一起来,而且可以统一起来,保护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不论未来城市的结构与形态如何变化,在城市文化的组成中,必然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外来文化;既有现代文化,又有传统文化。城市就是这样一个多种文化的共存体。城市文化保护与城市对外开放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古今中外的城市,凡是能够吸引人的,都凸现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上,而不是与世隔绝。
21世纪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城市文明。而城市发展的重心是文化,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价值。城市化进程不应仅仅是一个量的指标,更应该是一个质的飞跃。现代城市要在发展中进行长期和持久的文化再造,并在再造中创造新文化。
单霁翔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顾问。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著有《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