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哲学系教授 杨生平
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文化强国,这是一个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标志着我国在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逐步向世界强国迈进。十八大报告从发展道路、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文化性质等方面系统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问题,并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路途,为我们描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美好远景。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强国的意义
1、文化强国是历史的使命。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曾经何时,中华文化在世界上何等的影响力,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化是何等灿烂。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家的衰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趋下降,直到谷低。在此过程中,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站起来了,他们在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倒下了,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才真正找到救国图强的真理。先进文化可以救国,先进文化可以启蒙,先进文化可以发展,先进文化更可以带来整个民族的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复兴不仅可以重新振兴中华文化,鼓舞民族士气,建立民族自信,更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活力。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精神资源。
2、文化强国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它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渐渐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指导力、精神动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3、文化强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随着科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化在经济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从发达国家的状况来看,文化产业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明显不协调、不平衡的方面,产业结构急待升级,创造力迫切需要增强,经济后劲急需提高。为此,做好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增强文化经济力就是必然选择。另外,从信息社会生产与消费关系来看,消费引领生产的特点也决定着经济生产必须迫切带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与文化成分。因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渐渐向精神、文化层面倾斜。一件物品仅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显然不够,它更需要有精神内涵、审美情调与思想品味。也就是说,当前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要加强经济的文化力。
4、文化强国是人民的需要。
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改革开放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就此而言,发展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只有多创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富有活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
二、文化强国的建设
1、文化强国的本质是制度文化建设。
从一般意义上看,文化可以分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在这三种文化形态中,制度文化显然是决定性的。制度文化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文化,也包括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以及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规章制度。在这些制度中,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营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更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弥足珍贵,西方不少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但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指导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中国发展,中国的根本制度文化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根本制度文化的地位,也不完全是由它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决定的,更是由于它的先进性与群众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它以前是以后还将是在跟不同先进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不断发展与丰富。
2、文化强国的核心是建立文化体制。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探寻与建立文化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而建立文化机制首先又必需懂得文化发展规律。文化毕竟不同于经济,也不是物质,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劳动,因而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工作思路和物质生产方式做文化工作。文化虽然有统一属性和基本形成方式,但具体性质与具体形成方法却有很大的差别。从当前文化的存在方式与具体性质来看,有文化事业,也有文化产业;有经营性的文化,也有公共服务性文化,等等。文化性质不同,形成方式就会有很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文化体制。应该根据不同文化存在形式和不同文化性质,建立一种统、分、合的文化体制。从目前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应该用不同方式加强三种文化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先进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制度。先进文化总体上属于文化事业,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文化事业,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政治文化。应该把这类文化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只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了,才能引领其它文化领域中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当然,先进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完全依赖政策支持,应该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角度去加强。先进文化要真的永葆活力,就必须有比其它文化更宽广的胸怀、更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更强大的吸引力。这些自然要从人才培养、氛围营造、路途拓展与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去研究与加强。其次,要建立产业文化发展制度。产业文化不同于事业文化,从根本上讲属于经济式的文化。文化产业的性质是:“文化”是中介、路径与形式,“产业”才是实质。产业文化的发展思路基本上是按经济发展思路来进行的,它服从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律。因此,对产业文化的加强可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式来推进。再次,要建立文化事业繁荣制度。文化事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天生就有抵抗经济引诱的性质,对此不能用经济生产与经济建设的方式对待,应该给予充分政策上的优待与资金上的支持。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文化繁荣之根,没有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和强大的文化事业人才队伍支撑,一个国家的文化之源就可能断流,也很难设想会产生有强大吸引力的先进文化与茁壮成长的文化产业。
3、文化强国的关键是营造文化氛围。
文化强国需要人人参与,需要营造尊重文化、爱护文化与利用文化的良好氛围,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这样,制定正确的文化政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就显得十分关键。只有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文化权益与文化资源,做到权力平等、机会平等与规则平等,才可能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只有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文化的创造力才能广泛迸发,文化的品味才能普遍提升,高雅文化才不会因鹤立鸡群而受到冷遇。在激发文化向社会不同领域渗透与人民广泛参与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至关重要。意识形态是社会总体指导思想,它可以普遍指导社会与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但它不可能遍及社会与人们生活中的所有细节,因此,提炼不同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人生活发展就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引领社会每方面进步与人们生活各方面发展,但又不限制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活力与创造力。十八大报告在文化建设上有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提炼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化、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对文化强国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4、文化强国的步骤是渐渐式推进。
文化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渐渐式推进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既不能犯保守错误,也不能犯冒进错误。我们一定要牢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依据、总布局与总任务,一定要牢记我国目前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由此,这个渐渐式过程就包括以下含义:首先,在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其次,文化强国的各项指标建设与完成是不断加强的过程;再次,人民群众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提升与精品力作的涌现也是一个缓慢式的过程。文化建设不能搞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