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深圳探讨“全球化世界中的图书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科技和新媒体不断渗透到日常生活,数字化正成为图书产业面临的不可阻挡的新趋势。如何应对新形势、如何解决在知识产权领域带来的问题、如何在图书和电子书之间寻求平衡,这些都是出版界面临的新课题。
3月1日至2日,由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图书和知识产权深圳会议在五洲宾馆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有关部委、国内外出版业、印刷商、图书馆、作家、IT公司、大学、研究机构及媒体等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全球化世界中的图书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会议发布了《深圳宣言》,呼吁各国加强合作,推动图书行业和阅读的发展。
电子书的崛起不可逆转 纸质书籍或被边缘化
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致力于推广阅读。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表示,如今电子书已经有越来越大的市场,根据去年美国出版商提供的数据,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达到了2.823亿,精装书的销售量是2.296亿,电子阅读者从16%增加到23%,但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纸制书籍的阅读量已经从72%下降到了67%。
目前,谷歌、苹果还有微软为读者铺了一条畅通的大道,通过云空间、iPad阅读器等新技术产品,读者可以阅读和储存大量的资料和书籍。汉斯·道维勒表示:“我们正处于书籍的革命时期,全球的书籍市场被电子书籍和下载技术深深地冲击着,也正在改变着出版业,传统书籍可能会被边缘化。”他说,但是这并不代表传统的书会被淘汰掉,相反,传统书业仍然拥有很多深厚的理由继续生存,并占据它应有的地位和空间,至少当代人仍然需要传统图书带来的阅读体验。
如今,许多读者摒弃了传统的纸质图书,选择电子阅读,甚至有人认为书籍会消亡。对此,《晶报》总编辑胡洪侠提出了相反意见。在他看来,书籍是不会消亡的,因为书籍不仅仅只是“字”和“纸”的结合,而是艺术的综合。“一本传统的书籍综合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书本身除了内容之外,还有更多更高的价值。其中包括它的审美价值、文献价值、趣味价值,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价值。比如书上一个藏书票是藏书票艺术,签名是签名的艺术,内页设计是整体设计艺术,纸张如果有特殊质感,那是纸张的艺术,书籍还有插图。书籍综合了这么多艺术,如果艺术不会消亡,书籍怎么会消亡?”
在数字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图书业面对着“数字化”的步步紧逼,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对于图书的“数字化”,胡洪侠说:“很多书的内容没有必要印刷就可以直接数字化了,甚至80%、90%的书都可以直接数字化,减少书的印刷量,提高书的质量,这是传统图书突围之道。如果纸张非常贵、书价非常贵,那个时候书籍就会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不会像现在这样什么选题都可以堂而皇之印出来。如果把书分成值得印刷的和可以迅速数字化的,这样我们的方向就明确了。像那些应试的书、旅游的书、经常变化的工具书,很多很多一次性的书都可以数字化。而印刷的应该是那些经典的、美丽的、值得永久流传、值得收藏的书。”
文化综合体或将成为新模式
如何应对电子书阅读率逐年上升、传统图书阅读量不断萎缩这一局面,成为与会嘉宾最为关心、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
对于图书出版面临的危机,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图书馆馆长拉斐尔·保尔不仅不觉得气馁,反而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机会。他表示:“图书馆应当根据读者的需要来提供相关的服务,年轻人不可能离开虚拟环境,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兴趣点,迎来一个新时代。”
“图书馆不能只是读书的地方,同时它也扮演着知识传播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汉斯·道维勒提出要重视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他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与32个合作伙伴启动了全球电子图书馆,并且收集了包括地图、电子书、电影、音像资料、印刷和图片等各个图书馆和档案室的丰富资料。汉斯·道维勒表示,以后,实体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的结合,将会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如今,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紧紧依靠图书或者单一的图书营销模式将很难适应市民综合性的文化需求。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认为,对于纸质出版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传统书店越来越走向文化综合体这样一个新的模式。“以深圳中心书城为例,中心书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图书卖场,不仅仅销售图书,它已经成为深圳市民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选择。现在每到周末,市民到中心书城去买书、看书、听报告,参与一些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他们周末重要的文化选择,单一的图书卖场向综合性文化空间的转换或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