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快报 社会文化 文化共享工程 艺术舞台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 文物博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交流 文化论苑 文化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专题 > 创作与评论
“阿搭嫂”演活高甲戏丑行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丽娜 发布日期: 10年07月11日

新编现代高甲戏《阿搭嫂》以白描民国初年闽南地方风情为背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了朴实民妇阿搭嫂因为“一根筋”所惹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塑造了阿搭嫂急公好义的性格。

高甲戏是闽南语系的主要剧种,亦为福建重要地方剧种之一,而丑角则是高甲戏的特色所在。高甲戏擅长采用“官袍丑”“公子丑”“破衫丑”“媒婆丑”“傀儡丑”等种类繁多、精彩纷呈的行当“丑”,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塑造心地善良、行为滑稽、风趣幽默的下层官吏与平头百姓,以及个性怪异、奸诈刁恶、悭吝卑鄙的泼皮人物。其中,女丑行当的表演最为难得、精妙。

高甲戏《阿搭嫂》以阿搭嫂从被动到主动地卷入“绑童案”的曲折过程,来探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借助她和周遭人物之间的尖锐冲突,来审视今天人们道德操守的定位,并重新考量一个小人物在复杂的社会事件中的自我角色定位。这也是对有关公民道德标准、体系建构问题的讨论,即每一个公民不要总问社会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要问在今天所处的时代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

剧中女主角阿搭嫂由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梅花奖获得者吴晶晶饰演。在导演的不断启发和身体力行的精心指导下,对旦角青衣游刃有余的吴晶晶,立足于把握生活,并有机地汲取和掌控了高甲戏女丑行当的精华,跨行当成功塑造了阿搭嫂这一拙朴可爱的民间传说人物。

为演好第一折中的“挽面”片段,吴晶晶虚心请教乡村阿嬷,研习日常生活中“挽面”的技巧,并以汲取高甲戏女丑程式中的精华为主,借鉴木偶戏的夸张动作,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洗练的肢体语言,展现了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美。

又如第二折中的“怨逢”,她充分运用了高甲戏旦角传统科步“叠步”这一形体动作——双脚合并,脚尖踮起,双拳轻握胸前,身体呈左右摇摆状,通过眼神的回眸顾盼,表现阿搭嫂内心的疑惑和委屈;紧接着融合高甲戏丑行中“媒婆丑”的跨步程式——运用全身的律动、头部的摆动,膝盖呈弯曲和叠叉,同时配以诙谐的脸部神情,精妙地表现了阿搭嫂内心对肖秀才的极度不满情绪。该场景的成功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戏曲现代戏以角色为体,汲取各行当程式精华为用的美学原则。

再如第四折中的“闹狱”,吴晶晶有机地汲取了高甲戏丑行中“布袋丑”特有的表演程式技巧——臂僵直,腰微弯,掌张开,步如点鼓,头若摆钟,身段变化大,台位流动快等手法,都相当成功地运用在角色的表演中,使该场景的呈现充满了机趣和幽默,令观众忍俊不禁。

在“闯堂”一景中,阿搭嫂与巡房长官的对手戏最具特色。以高甲戏的“嘉礼”锣鼓点为背景音乐,吴晶晶有机地融合了高甲戏丑行“媒婆丑”和“拐杖丑”的程式技巧,同时运用精准的眼神来传递内心忐忑不安的情感,与巡房长官展开了令观者捧腹的周旋。

在阿搭嫂与秀才、儿子、媳妇、长官、赌徒、少爷的对手戏中,导演将方言土话和俗语充分运用与发挥,使之成为剧中人物得以成功塑造的重要手段,使阿搭嫂这个传奇草根人物,鲜活地闪展腾挪于演剧空间中。

剧中刻画的阿搭嫂这个喜欢扎堆儿凑热闹、古道热肠、好管闲事、好打抱不平却又不被旁人理解的村妇形象,也给予我们对近现代中国妇女的个体生存状态一次近距离洞察的机会。因此,排演《阿搭嫂》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比照的过程——以阿搭嫂的命运为参照,在探索中寻求当下的道德操守、行为道德准则的过程。《阿搭嫂》着力刻画人物喜中带涩的命运,也是对道德操守存在意义的本质考量——经由此来审视当代转型期社会条件下公民角色的定位。

创新是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颠扑不破的规律。20世纪30年代,一批高甲戏艺人从木偶戏及其他表演艺术门类中汲取经验,创造出各种丑行表演,形成了今天高甲戏丑行精彩纷呈的表演特点。从高甲戏的发展过程视之,创新对高甲戏剧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由厦门剧作家曾学文执笔创作的现代高甲戏《阿搭嫂》对高甲戏丑行表演的创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这样的创新也得到了观众和专家们的肯定,该剧在福建省第二十三届戏剧汇演中获得了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等8项大奖。

                                                                                                                                                                                                                      201071 6

 

附件下载:
 

主办: 承办: 2008@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