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快报
社会文化
文化共享工程
艺术舞台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
文物博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交流
文化论苑
文化专题
信息公告
文化新闻
文化场馆
群众文化
美术天地
文化共享工程概况
文化要闻
数字资源
基层点建设
服务活动
艺术博览
艺术院团
艺术教育
艺术星光
鹭岛娱乐
图书音像
网络市场
钢琴产业
油画产业
动漫产业
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
文物市场
涉台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项目展示
规划方案
闽南民俗
两岸交流
对外交流
大家评点
本地讨论
文化讲坛
厦门钢琴文化
厦门中秋博饼
歌仔戏专栏
邵江海
漆画
厦门市图书馆馆史
高甲戏阿搭嫂
厦门解放六十年成就展
厦门妇女运动百年图片展
文化信息参考
闽南茶文化
两岸文缘
厦门老街
闽南侨批
闽南古厝
闽南祠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专题
>
歌仔戏专栏
歌仔戏王朝
来源 : 作者:蔡佳珊 发布日期: 08年07月22日
流浪的百老汇──外台歌仔戏
野台从不筛选观众,台一搭好,想看的人就来,」专门为歌仔戏团量身订做舞台的刘培能,称呼外台歌仔戏为「流浪的百老汇」。草根、灵活、亲和力,是外台歌仔戏的魅力所在,也是电视和室内舞台都无法取代的特质。相较于辉煌殿堂里的表演,外台歌仔戏别有一种绿林好汉的味道。
当内台歌仔戏逐渐没落,许多歌仔戏演员转战庙会外台。在农业社会,庙埕一向是村里居民的活动中心。即使在今日的中南部乡村,每个村庄仍然拥有自己的村庙,庙口聚集了下棋聊天的老人家和流动摊贩。每逢神明生日,全村便为了请戏酬神而忙碌不已。
而在都会区,高楼林立的背后,也有许多小庙藏身于巷弄之中。大同区是台北市庙会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兰州市场附近更是庙宇集聚,早年是北区屠宰场,人称猪屠口。
重返殿堂──现代剧场歌仔戏
一九八○年代,本土文化风潮方兴未艾。当时的师大音乐系教授许常惠,开始延请一些埋没在民间的本土艺人出来表演,包括陈达、陈冠华、郭英男、廖琼枝等人。在重视传统艺术的呼声之下,土生土长于台湾的歌仔戏,也逐渐受到瞩目。民国七十年,由杨丽花领军的台视歌仔戏团以《渔娘》一剧在国父纪念馆演出,是歌仔戏进入现代剧场的滥觞;民国七十二年,在野台颇负盛名的明华园戏剧团也受邀到国父纪念馆表演,证明在江湖上闯荡的外台戏班,也能登大雅之堂。
于是,歌仔戏又重新回到睽违多年的内台,只不过这次面对的却是源自西方的现代剧场。无论导演、剧本、灯光、音效、布景、机关,全都崭新而陌生,演员也必须经过缜密的准备和排练,不同于以往的即兴演出。这使得歌仔戏不得不再次蜕变转型,从单纯的娱乐事业朝向精致艺文活动迈进,开始发展所谓的「文化场」。 薪传,传新──歌仔戏还年轻
目前全台湾唯一将歌仔戏内入正规教育的学校,只有由复兴剧校和国光艺校合并而成的台湾戏专。但相较于学京剧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国家剧团演出,捧的是公家铁饭碗,去年甫出校门的歌仔戏科第一届毕业生,则面临前途未卜的窘境。既不愿进入江河日下的外台戏团,也无那个「腹内」和「戏胆」做活戏,然而内台公演的机会又寥寥可数。部分毕业生加入了歌仔戏团不定期演出电视和剧场,但也有人放弃了苦学多年的歌仔戏,另谋出路。成立歌仔戏的国家剧团,始终是众多歌仔戏艺人的心愿。「演员生活安定,艺术才会进步,」歌仔戏演员吕福禄语重心长地说。虽有反对声浪担心国家剧团将与民争利,但是在目前演员收入和出路极不稳定的状况之下,要谈艺术提升的确困难重重。
压不扁的野菊花
歌仔戏与台湾一同走过了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分担着台湾人的欢笑与悲伤,也承受过台湾人的打压、轻蔑和漠视。如今,歌仔戏还能以电视、外台、现代剧场以及本地歌仔等各种形式,艰难地并存着,实在不得不令人佩服它的适应力与生命力,也令人不得不正视歌仔戏的未来前途。
明华园的成功经验,其实仍根植于歌仔戏这个剧种与生俱来的惊人弹性和包容度。不论是以艺文活动的姿态登堂入室,或是在民间外台扮演娱神、娱人的角色,歌仔戏从业者若能贴合社会脉动积极思考,善用歌仔戏兼容并蓄的特质,要振衰起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其实,比起存在了两百多年的京剧、四百多年的昆曲,仅仅一百多岁的歌仔戏还算是个年轻剧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时代巨轮以浩大声势不停滚动,我们仍期许歌仔戏像是一朵压不扁的野菊花,紧抓着脚下的泥土,持续吸收新时代的新鲜养分,吐露属于台湾的芬芳。
附件下载:
主办: 承办: 2008@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