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快报 社会文化 文化共享工程 艺术舞台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 文物博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交流 文化论苑 文化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专题 > 漆画
世纪门槛上的中国漆画
来源 : 作者:陈文灿 发布日期: 08年07月26日
    中国漆画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它古老,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漆棺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可说是代表。说它年轻,是因为早在六届全国美展(1987年)前,漆画仍归纳为工艺美术类。
    一、 中国漆画以崭新的面貌迈进新的世纪
    在中国诸种传统艺术门类中,漆画的发展似乎是最快的。应该承认,古代漆画与现代漆画是有区别的,其中多种漆饰手法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在越南磨漆画的刺激和推动下,中国的磨漆画使漆画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异彩。首先,从材料上讲,以大漆为主,近年来有人把腰果漆、聚胺脂、硝丛漆等引进了漆画,再配以金箔、银箔、蛋壳、螺钿、牛角、骨片、石片、玉片、金属片等;从制作手段上讲,绘、洒、贴、嵌、刻、磨、填、罩、堆、喷、划、晕染、皱、拍等,可谓不择手段。而它的最后一道工序——磨,更使画面精美绝伦。中国的现代漆画,广泛地运用漆艺技术的一切成果,有山西的“擦色”彩绘点螺银嵌、四川的雕填平磨、北京的雕漆画、扬州的螺钿镶嵌等,而不仅仅限于磨漆画的范围。第九届全国美展,有22个省、市121幅漆画作品入选。其中福建、江苏、江西、北京的成绩最为突出。
    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漆画所具的造型手段,超过了任何画种,它有与工笔重彩媲美的彩绘,有类似马赛克镶嵌的嵌漆,与版画相同的明快疏朗,有国画(工笔)的精致典雅等等,而且保存和收藏,陈列的抗损能力则超过了任何画种。
    一批有良好的绘画技巧,熟悉和掌握漆饰技艺的中青年画家正在成熟。现代漆画在继承传统髹漆艺术的基础上,以崭新的面貌,迈进新的世纪。
    四川的沈福文先生,研究漆艺几十年,率先把漆艺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创立了漆艺专业,培养了大批漆画的高级人才。他的学生王和举来到福建,在福建这个中国漆器的主产地,悉心研究,与吴川先生一起开拓了福建漆画艺术的新局面。
    1974年,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复办时,由当时的福建二轻工业局工艺组负责人郑礼阔先生建议,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设立漆艺专业;1983年全国美协在厦门开会,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学生30多幅20cm×30cm的以多种漆艺技法表现的小作品,受到全国美协代表的高度赞扬,当时秘书长董小明极想把漆画推为“独立画种”,这样漆画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1980年、1982年、1986年、1987年,先后举办了四届福建漆画展,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六届全国美展,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师生共有14件漆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得漆画银牌(本届美展漆画无金牌)。七届全国美展我校师生共有7件作品入选,其中获铜牌一块,八届全国美展,我校有8件作品入选,其中陈金华的《远音》、吴嘉诠的《回响》均获优秀作品奖。第九届全国美展,我校共有14件作品入选,获一金、两银、铜、两优秀的优秀成绩。至此,自1974年我校开办漆画专业以来,可以说经过二十五年的不懈努力奋斗,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回顾25年我校开办漆画专业以来,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探索和创造。
    1. 使漆画由小变大,由小型装饰工艺品走向大型壁画,成为建筑、室内装饰。
1996年,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制作大型漆画的任务。我们专程去武夷山写生考察,回来后几易其稿,完成了10米*4米的大型漆壁画《武夷之春》,这是漆画历史上最大的创作。漆壁画以一个崭新的室内大型装饰艺术品屹立在艺术之林,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其中,大型漆底板的创制是一项新的创造。40平方米、80平方米面积的整体漆底板,用木料和其它木质材料均已无法胜任,我们采用了铝板和铝框架拼接,然后再作漆底,这样解决了漆壁画大型化的关键难题。几十平米的大型漆画成功完成,也是借助了学校漆画专业师生人数上的优势,有二、三十人同时在画面上研磨、制作,可谓气势磅礴,规模宏大。
    2. 使漆画写实手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鉴于我国目前阶段观众的欣赏水平,公开场所置放大型作品还是以写实风格较受欢迎。因此,多年来,在我校师生的努力下,使漆画制作中写实化达到了可比拟油画和其它画种的水平。风景中的写实手法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的代表作如《武夷之春》(4M*10M)、《古榕新绿》(5.4M*2.4M)、《绿泽八闽》(8M*3.4M)等。人物画中的写实手法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为香港中银大厦制作的《丽人行》,为厦门外贸大厦制作的《海上丝绸之路》(6.4M*2.6M)可以说代表了人物为主的写实佳作。

    二、 中国漆画对发展变迁挑战的变与不变
    30多年的漆画创作实践,磨漆画改称为漆画后,拓宽了它的内涵与外延,成为一个独立画种,由于其时间短,变迁快,滚动发展规模大,存在着许多极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漆画称之为漆画,不应该离开“漆”这个母体
漆画称之为漆画,我想绝不应该离开“漆”这个母体,而“漆”也应以大漆为主。我不反对对漆艺进行创新、改革。但如果以水粉、油画的形式成画,再在画面上罩上漆,而伪称不“漆画”,那么,这将是“漆画”的悲哀。因为,画稿与漆板上真正用大漆制作的漆画,中间是有一个相当大的距离。漆画稿并不是漆画,漆画应该是以大漆为主的工艺制作。漆画的发展,首先在漆艺研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搞到后来,当人们不承认“漆画”时,就是漆画这古老画种的末日了。
    要以大漆为原料,势必要克服很多困难;原料难寻,制作工艺复杂,大漆“咬人”。漆画也正因为要克服诸多不便,才使它有别于其它画种,否则,还不如画水粉、油画。
一件艺术品的完成,一个美术品种的确立,首先要看它的手法,用水粉作为主要工具,完成的作品是水粉画,用墨和宣纸为主完成的作品,称之为国画。当然,用漆(应以大漆为主)完成的作品才应称之为漆画,这是一般的常识。
    2. 漆画与其他画种的交流与融合
    早期的漆艺人,主要是对实用器皿进行装饰,或是在建筑物上把中国画面“剪”成一定的图案形式进行装饰,或先由国画家起稿,再由漆艺家完成作品,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条屏,其中二幅漆画、二幅堆漆,系福建著名画家李耕、宋省予的画稿,这种双轨形成的作品,也许是中国漆画成为独立画种的“桥”。
    早期的漆画充满中国写意画和工笔画的立意、构图,技法只是二白一黑倒了个位。所以,早期的漆画作品,相当一部分作品极受中国画影响。近年来,由于大量专业画家的介入,他们向漆画艺人学技法,和他们交朋友,看到了漆艺表现形式受到中国画的影响,阻碍了漆画的发展,便大胆引入西画的艺术表现技法,以及漆器诸多装饰技法、材料,漆画形、色、立体、构图等绘画要素及手法,一时呈现形式多样,色彩纷呈的局面。
    由于版画的制作与漆画有相同之处,从王和举和吴川先生的早期作品上不难看出版画的影响。再则,由于漆画用线、用色及各种装饰手段得合理运用,装饰画形式与漆画结合的很成功,同时,装饰画形式处理是在写实与抽象之间,更容易为群众接受,漆画中装饰画形式处理几乎成了漆画创作群体的主流。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在漆画创作中的影子逐渐减少。
    3. 支持中国漆画的漆艺技法是减少了
    漆艺技法丰富,源远流长。明代著名漆工黄成写出了《髹饰录》,其中“描饰门”项内就有漆画大类。近代福建髹漆大师沈绍安(1767——1835),为漆画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现代著名漆艺家李芝卿(1894——1976)曾潜心研究,贡献突出。
近年来,漆器及其装饰质量明显下降,精心研究漆艺的老艺人不多了,传统技法听任散失,漆画少了继续发展的漆艺技法基础。如果技艺逐渐失传,现代漆画就不会有往日的辉煌了。现代漆画家迫于生活节奏快,迫于漆画创作、制作周期长,大部分技法末达到传统的工艺水平,面对雄厚的传统漆艺的逐渐散失,如果不采取措施,漆画将面临危机。
    4.关于抽象漆画
    纵观九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可简单地分为三类:写实、装饰、抽象。展览中应用装饰手法的作品很多,写实次之,抽象类的作品仅二、三幅而已。画家中有相当部分人不喜欢抽象的形式,其中也包括某些评委。而这种取向又是因为受到观众欣赏习惯的左右。在全部获奖作品中无一幅抽象作品。我特别注意到我校漆画专业的毕业生,六届美展银牌获得者唐明修的一幅作品《这里有你有影子》,还有汪天亮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凡从事漆画创作的作者都知道,用漆画手法创作抽象作品有很大空间,具备很多别的画种无法达到的表现手法,但苦于领导和观众的审美取向,评委们在抽象作品的问题上退却了。因为全国美展四年一次,四年的奋斗,四年的辛苦,成功与否往往在弹指之间。所以,以入选全国美展为首要任务无可厚非,但真正在艺术上有作为,有创新,还需胆识和勇气。
    漆画艺术在技法上综合了中西各种技法,它包含了美术、工艺美术两个大类。画面上用抽象手法处理,在材料、颜料、平面、线条方面都有有很大的处理空间,它象电影一样,可以综合各种手法。至于观众,先辈喜欢写实的作品,我们这一辈喜欢写实、略带变形,要求真实,但不是照相的真实,要有些绘画手法上的“潇洒”。年轻的一辈思维活跃,意识前卫,加上电脑的运用,他们更喜欢抽象的绘画,假以时日,这个群体是可以壮大的。
    2000年5月,在我校召开的由福建漆画家和有关人士参加的“漆画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相信,中国漆画将像另一方面画一样成为“国粹”进入世界艺术之林。“中国漆画”将成为新世纪最具潜力、最具辉煌前景的一个画种。它将象中国画一样,成为中国美术的一颗明珠。
现代漆画以它的材质美、制作美、肌理美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努力开拓漆画传达现代观念的深度和广度,发挥漆画工艺、材料的优势,将使漆画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附件下载:
 

主办: 承办: 2008@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