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演出的《邵江海》从2000年初演至今已有七八个年头。创作者反复修改加工,精益求精,艺术质量不断有新的提高,在全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今天回头来探讨一下它的创作经验是很有意义的。
邵江海在旧社会是一位地位低贱的民间艺人,半世穷愁潦倒,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却对歌仔戏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是一位天才的民间音乐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使歌仔戏实现了从幕表戏到定型剧本的历史性转变,他提高了歌仔戏的艺术水准而又没有脱离群众。他被老百姓尊称为“江海仙”,成为海峡两岸共同景仰的歌仔戏艺术大师。
但是要把这样一位人物搬上舞台难度却是很大的。首先是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如何在他的独特的命运中准确把握他的个性,深刻理解他的心灵。其次,是如何选择和改造素材,运用歌仔戏特有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塑造出他的艺术形象。歌仔戏《邵江海》的创作者为此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剧作家曾学文对邵江海作过深入研究。早在80年代他参加《中国戏曲志》的编纂工作时掌握了有关邵江海的丰富史料,并对邵江海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之后他参加了歌仔戏历史的编写,又不避繁难地参与邵江海剧本的编选。这样一些积累为《邵江海》剧本创作做了重要和必要的准备。因此从《邵江海》剧本的初稿起就有比较扎实的生活基础。但在初稿中我们也看到作者想表现的东西过多,比如邵江海与台湾的歌仔戏师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在被关在狱中创作杂碎调的情形等,在邵江海的“传记”中无疑是重要的章节,但在舞台上却不易表现清楚,也难以变成有力的戏剧行动。
在舞台演出的实践中和观众的检验中创作者又进一步增删取舍,而后把情节改得更为集中,更着重于邵江海的内心情感的表现。作品把人物放到抗日战争这样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又放到他无奈“吊大灯”(被女方招贅)的具体的家庭环境中,写出了他痴迷歌仔戏却遭禁演,但他离开歌仔戏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他与师妹春花同爱歌仔戏,相知相惜,但有爱却不能爱,他与妻子没有共同语言,但又不能分离。在重重矛盾困苦中,写出了邵江海的执着、善良,正直和坚韧,特别是他对歌仔戏深深的爱。这种爱是与他和广大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分不开的。一个小人物,在他的身上,却体现出强大的传统美德的精神力量,并且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创作者用一把大广弦作为歌仔戏的象征,也成为邵江海灵魂的外化。七爷凶残的踩坏大广弦,使他受到极大的污辱和伤害,而妻子不理解地要他放弃大广弦,也刺痛着他的心。师妹在他最痛苦、最失落的时候送来大广弦,才使他得到一丝安慰。扮演邵江海的郑惠兵和扮演春花、亚枝(邵的妻子)的苏燕蓉、庄海蓉,都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精神气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之间的细致的情感关系。生活的真实是:邵江海后来与一个非常忠实于他的戏迷生活到一起,“相濡以沫,相扶相携,一起走到老。”同时邵江海对守着空房等他的妻子也尽着“责任”,“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每月都要按时寄钱给妻子。”(曾学文《江海仙传奇》)戏里略作改动,师妹春花与邵江海的关系是精神上的深深的契合,但直到死她才表白出对邵江海的爱。妻子亚枝对他痴迷歌仔戏虽然不理解,但她的贤淑也使邵江海感动。妻子的温柔的要求与他对歌仔戏的难以放弃的矛盾,更增加了他精神上的痛苦。三个人物之间关系的调整,可以使人物的感情表现得更细腻,悲剧感更深刻,也更充满诗意。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他们对反动势力的反抗力量也是微弱的,但他们的精神却是崇高和伟大的。这是邵江海的精神,是歌仔戏的精神,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邵江海形象的塑造是忠实于生活的原型的,然而他又超越了原型,而具有典型性。邵江海的性格和命运是独特的,同时它也体现了歌仔戏的命运,进一步也可以说是民间戏剧和民间艺人命运的缩影。
作品的成功还得力于创作者对歌仔戏民间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熟悉和新的创造。邵江海只上过三年私塾,但他的剧本中的语言却十分生动。一是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一是随时比兴,蕴籍寯永。曾学文学习和继承了邵江海文学语言的传统,剧作突出了邵江海的个性和歌仔戏的特点,在保持歌仔戏通俗性特点的前提下追求剧作的美学品位,或者说追求通俗语言的美学品位。比如七爷踩断邵江海的大广弦,邵江海无奈跟妻子回家的一段唱:“一声回家心如麻,贤妻扶我走溪岸……没了歌仔种上稻子,损了尊严撕了心肝,毁了琴弦断了肠子,绝了路途死心上山。”歌仔与稻子,琴弦与肠子的对比与联系,既通俗又深刻,也很符合邵江海表达痛苦感情的独特方式。音乐设计努力发挥歌仔戏的曲调优势,还吸收了抗日民歌和邵江海创作的幽默诙谐的曲调。舞台样式上既追求精致又重视突出歌仔戏的地域特点和民间特点。目前各个地方剧种在舞台样式的追求上有趋同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邵江海》的二度创造能重视发挥剧种特点就犹为可贵。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演出和加工提高的过程中剧种的特点能进一步加强。